如果你曾苦於無止盡的比較內耗,那你是否憧憬生活在一個沒有比較的社會~共產主義嚮往的理想生活

人的煩惱絕大部分都來自於「與別人的比較」。

在家裡,父母會拿我們跟親戚小孩比成績、比才藝、比聽話。

在學校,會跟同學比人緣、比課業、比外表、比時髦、比家庭背景。

在職場,拿來比的更多,跟同事比收入、比升遷、比抱大腿。

要比真的比不完,連吃什麼、穿什麼、背什麼包、去哪裡玩…都可以比,而比較不會帶來喜悅與平靜,只有無止盡的煩惱。

比輸了,心理會覺得挫折沮喪,鬱悶不已,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,什麼都不如人,否定自己、批判自己;比贏了,也沒好不到哪裡去,滿足了虛榮心,卻整天戰戰兢兢想著要維持領先位置,深怕哪一天被別人追過去,不然就是跟更厲害的人比,必然地產生更多挫折。

比較本身可說是「無窮」又「無謂」,徒然折磨自己而已。

那我們為什麼會不斷「與別人比較」的惡性循環中呢?簡言之,就是缺乏自我價值的肯定,自己的價值沒辦法自己決定,需要別人認同,得靠不斷證明自己比別人強,靠不斷贏過別人才能建立自己的價值。

結果呢?就是一輩子活在別人的眼光裡、活在別人的指指點點裡、活在追求社會定義的成功裡,不敢面對內心的想望,不敢去做自己喜歡的事,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,活不出屬於自己的自由,也活不出自己喜歡的樣子。

「不要與他人比較」真的是一輩子的功課,所以有很多心靈成長的書籍都在教導如何「不要與他人比較」,畢竟因為不是本篇主題,只分享一個破除比較的想法:

「成功與富貴不歸自己管」,簡言之,就是一個人的成敗是由很多運氣或因緣造成的,非人為可以掌控,既然不能控制,比較輸贏不就顯得毫無意義了嗎?

但上面的論述都是從個人的心態與觀念出發,但並不是人人都能理解,就算理解也很難做到。

那能不能從「制度面」下手?既然靠個人做不到,那就設計一個沒有比較的社會,直接把「比較」從社會中排除,把限制從社會中排除,直接把自我與自由還給每個人。

這些人的其中之一就是「馬克思」,這個制度就是「共產主義」。

在馬克思的「德意志意識形態」中有一段話,就描述了這樣的理想生活樣態。

「在共產主義社會裡,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,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,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,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願今天幹這事,明天幹那事,上午打獵,下午捕魚,晚飯後從事批判,但不並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、漁夫、牧人或批判者。」

也就是一個人擁有完全的自由,不再與別人比較,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,遠離別人眼光的桎梏,完全按著自己的想望行動與生活。

共產主義為什麼可以做到呢?這裡先跳過複雜的論述,只談談核心的關鍵:「廢除私有制」。先等等,這是表示自己將一無所有嗎?擁有愈多才能擁有自由與自信吧!如果我一無所有,那又怎麼可能得到自由?

廢除私有制並非讓每個人變得一無所有,恰恰相反,是讓每個人都可以去擁有一切,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切資源都可以為你所用,你想擁有的都可以擁有,想吃什麼吃什麼、想要什麼有什麼,想學什麼學什麼,畢竟一切資源與事物都屬於所有人。

這樣一來,比較就不存在了,因為只要你想,別人有的東西你也可以有、別人吃的你也可以吃,無論是什麼,別人穿的、用的、住的、做的,你統統也都可以,那就用不著羨慕或忌妒別人,更不用比較了,有什麼好比的。

如此一來,各種事物也會回歸實用的本質,比較衍生出來的奢侈與炫耀也將不復存在。

想想看,如果你想開跑車是為了別人會投以羨慕的眼光,滿足自己的虛榮心,一旦人人都可以開跑車,沒人會羨慕你,你還會想開跑車嗎?還是只想體驗一下速度就好了?如果是後者,那你就不需要跑車,或許找台小轎車能載全家出去旅遊就好了。

住豪宅也是,你更會在意房子的實用性,豪不豪華變得一點也不重要,用不是給別人看的,況且也沒人想看,好住好打掃才重要。

工作也是,不用再羨慕別人的薪水比你高、福利比你好、升遷比你快,你想做什麼行業都可以,順著自己的喜好,做自己喜歡的事,從中實現自己的理想。

廢除私有制之後,從此資源不再掌控在少數人手上,而讓每個人都能雨露均霑,進一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,這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社會型態。

但理想是豐滿的,現實是骨感的,蘇聯、東歐、中共、北韓、古巴這些曾經或現在仍是共產主義的國家,沒有一個實現上述的美好呀?

反而在共產主義時期,人民的生活更加貧困匱乏,完全比不上資本主義國家呀?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行不通吧!只是美好的幻想而已!

問題就在,上述這些國家在實行共產主義時,根本就不具備成為共產主義社會的條件,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奠基在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之上,要有強大的生產力、富足的物質資源,更重要的是要有平等、共同參與的制度,才能進到共產主義社會,共產主義是要藉著充分運用及共享資源,實現每個人的理想,而不是大家一起放棄慾望,什麼都不要過著苦哈哈的生活。

必然的,如果資源不足,大家都會搶資源,更會去計較你拿的多還是我拿的多,國家控管更嚴厲,比較與鬥爭之心自然更盛,如果都快活不下去,那有閒情逸致實現個人的理想。

同樣,生產與分配資源的權力如果由少數人獨佔,大多數的人們只是被分配、被控制甚至被奴役,無從追求自我實現,也不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,那資源再多也毫無意義,充其量只是被豢養的羊群。

雖然共產國家沒能成功,也不代表共產主義就是夢幻泡影,遙遠的北歐國家就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個理想。

北歐是資本主義國家,經濟穩定,人民平均收入長年高居全世界的前幾名,此外,他們還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,照顧了每位國民的生老病死,失業有補助、上學不用錢,也不用擔心生病沒錢看醫生,讓人民能夠安心生活,但相對也要繳交極高的稅賦以支應社福支出,個人稅率大約都在50%左右,這裡就有點共產主義味道,資源重分配,讓大家共享。

既然收入的一半都要繳給國家,而且國家會照顧人民的生活。在基本生活受到保障之下,人們不需要汲汲營營地追求薪資收入,自然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、可以符合自己生活型態的事,過著有品質的生活。

所以,當北歐國家的人民有更多的選擇,更少的比較,自然其幸福程度也都會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了。

總之,常覺得個人的心理健康是個人的問題,其實跟整體制度也脫離不了關係,制度友善,有保障、有照顧,人民的壓力就會變小,心裡就安穩一點;制度搖擺混亂、放縱競爭、與民爭利,只有處罰而沒有協助,就會讓人民生活得更辛苦,心裡也會更難平衡。

果然,心理與社會是相互影響的,不能分開看待,除了安撫自己的內心,也需要促進社會的和諧。

(最後,我不知道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苦心研究的時候,有沒有想過共產主義跟個人心理的關係,總之,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)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