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轉觀念:內在決定外在,「自我價值」只能由自己建構!

翻轉觀念:「內在決定外在」

最近讀了幾本自我內心領域的書籍,發現不同的作者、不同的書卻都有著類似的看法,就是一反社會上既有「外在決定內在」的觀念,強調「內在決定外在」,強調內在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外在,例如:

「自己的價值不是外界證明而來,而是要靠自己建構的」

「外在世界是我們的內心建構出來的,所以,不是外部世界塑造我們的內心,而是內心認知引導怎麼我們看待世界」

「成功幸福的人生跟外在的金錢、地位、名望沒有絕對關係,只有內在肯定自我的價值才能得到幸福。」

總之,人生的關鍵不在兢兢業業,不斷努力追求成功;相反的,要先相信自己本來就是成功的,讓自己的內心放鬆、安定、平靜、臣服、接納,肯定自己本自俱足的價值,然後不斷增強這個信念,有就有了,有了就幸福了。

或許向後走才能達到目的

翻轉觀念並不容易,因為會覺得過去被否定了,但翻轉舊想法其實並不稀奇,例如電影「一級玩家」的賽車比賽,賽道上困難重重,最誇張的是在終點前有一隻大猩猩把關,等著把所有經過的車子都砸爛,儘管參賽者苦練技術、提升設備、還設計各種戰略,都過不了關,比賽設計就是讓人過不了嗎?

翻轉
翻轉觀念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

主角失敗好幾次之後,開始揣摩設計者的想法,想出了破解的對策,當眾人奮力向前時,他反而向後開,不但沒撞到牆,卻意外進入另一條路,繞過障礙跟大猩猩,輕鬆過關。

一直以來,我們都覺得要到達終點,往前是理所當然、毫無疑問的,一廂情願的認定終點線就在前方!卻不知道,到達終點的路,往往卻是要往後走。

有了這樣的想法,發現現實生活中也有好多類似的事情,真正的做法跟一般的認知完全相反。

例如騎腳踏車,大家一上車就直覺地開始雙腳用力向下踩,不然呢?向下踩,轉動齒盤讓車子前進,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?

但專業車手可不是這樣,他們不往下踩,反而是把大腿向上提,想像膝蓋要頂到下巴,這樣才有利釋放力量,也才能踏出完美的圓。

可是腳往上抬,那要怎麼騎?這時就要使用卡踏,把腳固定在踏板上,腳就可以帶著踏板順勢往上。

再舉一個例子,小時候吹小號,每當吹高音就是嘴巴閉緊用力吐氣,氣流愈快,聲音愈高,吹完都快缺氧。

有機會跟老師上課,老師說吹高音嘴巴反而要放鬆,就跟吹低音一樣,這個時候,要用肚子的力量,去撐住氣流,這樣音色才會好聽,不會刺耳。

如果騎車拼命往下踩,吹樂器嘴巴閉得緊緊的,理所當然以為這是達到目的的方法,那不管怎麼騎、怎麼吹,都只是緣木求魚,永遠也達不到目的。

不向外求:真正的價值來自「內心」

自我價值也是如此,我們會覺得一個人要有價值,就是要有錢、有地位,然後被別人肯定、被別人稱讚、被別人羨慕,所以,要做給別人看,要跟別人證明自己可以做得到,但不可能每個人都肯定自己,每個人都讚美自己,所以,這麼做也只是緣木求魚。

但為什麼我們都會直覺地想從外部獲得肯定呢?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不算數,只是自我感覺良好?那就要借用鏡中自我理論

簡單說,鏡中自我是指一個人小時候並沒有建立自我形象,不知道自己界定自己,就自然從外尋找,看看爸爸、媽媽等重要他人怎麼看待自己、評價自己,然後用這些行為、說法想像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,並依此建構對自己的認識,重要他人就像鏡子一樣,我們從別人身上建構自我形象。

自然而然,就會覺得自己是好是壞、是成功是失敗,得由別人口中認定,得證明給大家看才行。然後,內心就會因著他人而起起伏伏,別人一句讚美就開心上天,一句貶低就失落沮喪,怎麼也無法平靜。

人生就是一場修行,走在修行的路上,以為要向外追,其實是要往內求,從內心能夠肯定自我開始。

回到一開始說到的「反過來走」,說來簡單,但那可是要翻轉人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十年來根深蒂固的執著信念呀!難怪都說生活即修行,每一個念頭要翻轉,都是修行呀!

不知道,這樣的說法大家能不能接受,還是覺得只是在逃避現實?只是失敗者的自我安慰?但這篇文章的重點也不在說服誰,接受就接受,不接受那麼也勉強不來,得自己細細體會。

延伸閱讀

自我肯定感低落的特徵~「自我肯定的奇蹟」讀書筆記#1

給讀到這裡的你
我是Vico,謝謝你在無邊無際的網路資訊裡看到這篇文章,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,希望看完之後能帶給你一點點收穫與慰藉,還有我衷心的祝福!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