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的人生,從斷捨離開始–【丟吧!成為更好的自己】讀後感

這本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,致力提倡斷捨離

這個觀念推廣到現在,應該已經算是整理收納領域的核心概念或精神指標吧!

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「39個讓人生煥然一新的斷捨離整理術」,整理收納不僅僅是字面上把東西收乾淨就好了,更進一步是自我成長的重要歷程。

丟吧!成為更好的自己封面

斷捨離是什麼?

我們對每一件東西都會賦予意義,並抱持著感情。所謂的斷捨離就是讓我們透過放棄東西的同時,也將感情放手,藉由丟棄物品,將關心的重點放在自己真正應該重視的地方。

放棄一件物品之後,賦予該物品的意義也會同時從我們的眼中消失,如此一來聚焦在物品上的動機也消失無蹤,投注在物品上的注意力自然也會大幅減少,並釋放出自己更多的能量。

為什麼無法斷捨離?

囤積物品有三種心態:1.逃避現實、2.執著過去、3.對未來不安

對於執著於過去的人而言,這些無法割捨的物品正是過去的榮耀象徵,他們總認為一旦放手捨棄,現在的自己也會變得毫無存在價值。

對未來不安的人,經常想著或許過一陣子會用得到,因為他們對未來一直感到不安,難以取捨和曖昧不清的心情,導致一直累積物品。

斷捨離就是藉由物品展開一場尋找自己的旅程,深入了解自己,探訪自己,確認自己與物品的關係,讓物品處於最適當的狀態。

沒有斷捨離
沒有斷捨離,生活空間雜物充斥

斷捨離的標準1:以自己為中心

進行斷捨離前,必須弄清楚每一件物品在自己生活中是否充分發揮功能,與自己沒有關係的東西就是垃圾和廢物。

其次,對於能提升自己價值的東西,就鼓起勇氣大膽地留在身邊,從先從少量的物品開始,精挑細選,選擇更高級的東西。

精挑細選就是用心款待自己,如果自己只能使用便宜貨,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也會在無意識之間降低,透過物品與空間把自己當成貴賓來款待,犒賞自己平日的辛勞,這麼做是信賴自己,並逐漸恢復自信心,改變自我形象。

自己要用的東西應該講究一點,才是對斷捨離應有的認知。

pexels paula schmidt 963486 1
斷捨離的標準,以自己為中心,以自己的需要為準

斷捨離的標準2:時間軸是現在

實踐斷捨離必須對現在的感覺更加敏銳,思索現在的自己需要這個物品嗎?現在的自己適合這個物品嗎?現在的自己喜歡這個物品嗎?對自己而言,如何過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吧!

必須自己用心感受,經過自己思考,在嘗試錯誤中實踐,仔細端詳眼前的物品,然後用心感受,深思熟慮後決定去留,詢問物品與自己的關係才能下定決心動手整理。

結論:斷捨離是一種自我治療

斷捨離是一種訴諸行動的治療法,可以找出所有糾結的本質,一邊丟替不需要的物品,同時消除糾結的情緒,進而解開加諸於自己自身的限制。

讓我們從缺乏物品就感到不安,轉變成習慣於即使沒有也無所謂,最終目標是讓我們具備決心與勇氣樂觀面對任何處境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