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可說是中國歷史中最為人熟知的一段, 三國人物如劉關張、諸葛亮、曹操、司馬懿、周瑜等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,以這些人為主題改編的電視、電影、電玩、小說或Youtube影片等,可說不勝枚舉,但這部小說卻出人意表,以漢獻帝為故事主角。
漢獻帝在三國歷史上的知名度也算高,但主要是用來展開劇情而已,或許說是布景道具,例如很多故事的開頭「東漢末年,群雄割據、漢室衰微,曹操迎立獻帝,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…」。現在要拿來當主角,有什麼可以拿來大書特書的嗎?總之,作者馬伯庸先生就是這樣寫出一部小說了!
歷史課本行距間的空白
高中的時候,歷史老師在第一堂課就問大家,歷史課本的重點在什麼地方,大家胡亂猜了幾個像是年表、地圖、典章、甚至有人說封面跟國立編譯館,老師公布答案是「行距之間的空白」,就自作聰明,想說老師是在自吹自擂吧!要我們上課要認真聽講,在課本空白處勤做上課筆記嗎?
老師的答案自然不是我天真的幻想,老師是指歷史課本或文獻上都是一件件事情依照時間講述下來,但這些事件為什會發生,這些人為什麼會這麼做,才是讀歷史要關心的,讀懂這些,最麻煩的史料題才有辦法判讀及回答。
而歷史行距間的空白,也是無數創作者可以從中大作文章的地方,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,尋秦記就寫成是秦始皇為了湮滅項少龍的事蹟;蒙哥汗在征討南宋時病死,神鵰俠侶就寫說,被楊過用飛石擊中,傷重不治。
歷史無法竄改,就在事件背後大作文章,「啊!原來這件事是這樣發生的…」,就是這些歷史小說有趣的地方之一,反正,沒人可以見證,就隨創作者天馬行囉!不過,這也考驗作者的歷史功力,能夠自然銜接呢,還是都在硬ㄠ。
三國機密這本書,就一直再帶領讀者,穿梭在史實與想像之間,例如董承奉衣帶詔密謀反曹是真,過程作者在這一事件中,從人性、詭計、權謀、鬥爭,層層鋪疊也成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陰謀。
官渡之戰也是真,結局雖然是曹操完勝,作者也讓漢獻帝在戰爭的鬥智鬥力中,來回穿梭,講的戰爭是圍繞漢獻帝展開似的,不過就是跑龍套而已。
歷史有趣就在這裡,什麼事件都可以讓人腦洞大開,除了讓參與的事件的人呈現不同樣貌之外,更常見的就是說「如果某某某還在的話…,就怎樣…」,就會引起一群人來論戰,隨便用三國舉例,郭嘉如果參與赤壁之戰,說不定曹操就此統一天下;如果法正不死,劉備就沒有夷陵敗戰,天下鹿死誰手還未可知;如果孔明不叫馬謖守街亭,搞不好北伐就成功了,這樣的例子多到講不完。
然後就有人會出來自命不凡說「歷史沒有如果」,否定所有的想像,但就是歷史有太多的臨門一腳、太多的惋惜、太多的錯過,才這麼引人入勝,無數創作者於歷史的空白之間遊走,去填補那無法改變的遺憾。
重劍無鋒、大巧不工
這句話是神鵰俠侶對於玄鐵劍的描述,覺得滿適合這部小說,故事情節說複雜,真的也很複雜,郭嘉、賈詡、司馬懿、蜚先生智計百出,不仔細看,有時候就會覺得怎麼會這樣,一段重複看個二、三遍才明白,但說簡單也很簡單,主角不管什麼詭計,就是以仁德待人,以仁德處事。
計謀算盡,天下大勢好像盡在掌握之間,但最後總是徒勞無功,楊修落的眾叛親離、司馬懿傷了右腿,還差點沒命、蜚先生就真的沒命了,郭嘉身中劇毒,還得靠別人保命,沒有一個好下場,主角依著自己的性情,有真心意義對待身邊的人,讓皇后死心蹋地、荀彧禮敬有佳、司馬懿效死命,雖然看似錯過一些機會,但反而有意外收穫。
所以,說真的是你玩權謀呢?還是權謀玩你,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,但歷史上不也都是這樣嗎?唯有堅強意志、目標明確、始終不放棄,才有成功的可能,其餘都只是小道而已,不足一提。
尾聲,閱讀的樂趣
我們不能穿梭時空、也不能改變歷史、也很難上太空下地心,但意識腦子可以,從這麼多著作中,讓創作者帶我們超越時空的限制,肆意天馬行空,縱情想像世界,超脫現實的枷鎖,這不是閱讀的全部,卻是樂趣所在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