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|感受自我肯定的心情,接受原本的自己!

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封面
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

書籍介紹

書名: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

作者:水島廣子

譯者:呂丹芸

出版社: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:2019/06/14

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

符號互動論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「鏡中自我」,簡單來說,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,是先觀察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對於自己的評價,去想像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,再用這個「想像中別人眼中的自己」,當作自己對於自己的評價。

就像照鏡子一樣,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,當作自己對自己的評價。

其實,這就是社會化的過程,人一出生並沒有定義自己的方法,都是從父母親、家庭、老師、朋友的互動中學習,慢慢認識與適應社會,內化各種社會的規範,透過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評價,慢慢建構出自己的形象。

所以,在乎「他人眼光」是自然而然且不可避免的,畢竟這個世界就是人與人的意識不斷互動交流所建構出來的。

如果有人指責你說,你為什麼要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,先不要檢討自己,你一點錯都沒有,問題只在於你要用什麼方式處理「別人的眼光」,讓自己不被困擾與束縛。

觀念的倒轉:在意他人眼中,其實只是專注在自己身上

一般人都會覺得,在意他人眼光,想要給人好印象,是體貼他人,重視他人的行為。

但書中說正好相反,在意他人眼光,表面上看起來很重視他人意見,實際上只看得見自己。因為當我們把焦點放在「別人怎麼看我」時,反而只是「專注在自己身上」而已。當我們滿腦子都在猜想著別人的想法意見,根本就看不到「實際中的別人」,也沒有辦法真正關注他人,若想得到別人的認同,就更困難了。

從另一面來看,也有人說「我才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呢」,那恰恰也是因為在意他人眼光,才硬要自己「看起來不在意」,嘴上說不在意,其實只是在逞強。

所以,一開始要觀念重建,如果你想要討好別人、想要得到別人的肯定,但若糾結於「他人眼光」,那是無法達成的,只是死胡同。(先不說討好別人有沒有必要)

為什麼會在意「他人眼光」:小創傷的累積

我們先跳脫鏡中自我理論,現在先來談談「自我感受」的形成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有些人會因為負面評價而覺得受傷,作者稱之為「小創傷」,如果在充斥小創傷的環境下長大,會常常擔心他人的負面評價及攻擊,導致無法安心呈現原本的自我。

為了不想受到傷害,為了想要符合「別人的評價」而得到安心,進而強迫自己把「別人的評價」當作自己的行為標準,從別人的表情、動作,揣測別人的想法,就會陷入「在意他人眼光」的漩渦中,沒有掙脫的一天。

因為「別人的評價」是屬於「個人觀點」,建立在「個人」的認知上,並且是由「個人」所做出的判斷。簡單說,每個人對同一個人、同一件事的看法,都會因為他自己的觀念、背景而有所不同,若想符合所有人的評價,根本就不可能做得到。

正因為別人的評價超級不安定、超級不一致,想要符合他人的評價獲得安心,反而不會得到真正的安心。

那麼,我們能夠不在意「他人眼光」嗎?如果只是強迫自己「不去在意」,那也是因為在意他人眼光而去做,是不會有效的。

那怎麼做才有效地「不在意」呢?

超越在意他人眼光:自信

想要不在意他人眼光,那當然要找出更在意的東西,而且不能從別人身上得到,只能從自己身上找,那就是「自信」。

但自信是什麼?是擁有別人也認同的東西嗎?像是金錢、地位、技能之類的嗎?當然不是,因為者也只是「想像中別人的評價」,並不屬於自己。

那是喜歡自己嗎?可以說是,但是有一個需要注意,喜歡自己並不是「自己給自己正面的評價」,也不是「找出喜歡自己的地方」,那也都是評價!今天覺得自己做得好,就給正面評價,改天做錯事了又給自己負面評價,那又陷入「在意他人眼光」,因為就是自己陷入「想像他人眼光」的漩渦。

自信是單純滿足於今天的自己,接受原本的自己,擁有現在這個「包含了優缺點的自己」就已經很好了。

所謂的自信,是指能夠感受到自我肯定的心情。當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正向,我們便會產生自信。

「我這樣就可以了」,就是自信真正的意義。

接受自己
接納自己,不批評自己,我這樣就可以了

他也有他的過去:調整面對他人眼光評價的方法

第二個方法是解讀角度,「別人的眼光」就只是出於他個人對於當下的理解,不代表絕對的正確,也不是客觀的事實,乍看是說的是自己的問題,其實是對方的問題。

給予對方尊重就好,也尊重自己,不用拿來評斷自己。

不用刻意「停止在意對方」,而是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,「在真正的意義上注意對方」,「對他人做出評價」的人,都有著他們自己的背景因素。

別人對你的不當評價,請不要把他當成是「我被攻擊了」,如果把他視為「別人的怨言」,自己也比較容易理解。

「沒辦法,畢竟他也是有很多過去的人」

「每天都充滿這種念頭,最辛苦的還是他自己吧!」

一想到對方「攻擊自己」就難過,而且小創傷也會增加,但如果能更理解對方只是背負太多過往而發出怨言,那麼自己就不會受傷,反而能從容地接受。

相反,如果你用「我被攻擊了」的想法去反擊對方,並且將自己的行為正當化,那麼對方也會反擊你並且正當化自己的行為。但是如果你用「原來對方這麼辛苦」,的體貼觀點來看待對方,對方攻擊的力道就會變弱,你也會看到他善良的一面。

認同「原本的自我」與認同別人「原本的自我」

現在的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狀態,反映出來的是從以前到現在的各種經歷,接受這樣的自己,就是認同「到目前為止經歷各種事情後成就的自我」。

自己已經達到了極限,就受現狀,今後仍然可以進步,如果只是深陷在於「如果當時再努力一點就好了」的過去,無法接受現實,就無法前進。

「在意別人眼光」的人,同樣也會認為別人應該要「在意自己的眼光」,自己陷在漩渦中,也會把漩渦加諸在別人身上。只有認同了「原本的自我」,也才能認同別人「原本的自我」,進而去體諒與接受他人,不去評價他人,也不被他人評價,因為,這就是原本的自我,自己的是、別人也是。

接受原本的自己
接受原本的自己,也接受別人原本的自己

結尾: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

世界是由你建構出來的,你看得到的、相信的才存在,看不到的、不相信的就不存在,就算是現實的物質世界也一樣,你如何解讀世界,世界就呈現出什麼樣貌,才幾百年前,地球還是是平的,太陽還繞著地球轉呢!(你真的能保證,地球一定是圓的嗎?)

那更不用說是別人的評價了,無所謂真假,一切都是自己大腦解讀的結果。

要選擇照單全收,表面上很上進、很努力、很盡責,使命必達,達成主管、公司、家人的期待,得到外界的掌聲與認同,結果卻弄得自己心力交瘁。

或者是選擇聽從自己的感受、自己肯定自己、喜歡自己,並且尊重、體貼別人的看法與心情,擁有不被束縛與困擾的人際關係,也擁有健康的心態。

有些人會覺得這樣是不是有點阿Q,明明被欺負了,卻編一個說法安慰自己,明明是別人的評價,卻要體貼對方,還要幫他找理由開脫,這樣豈不是又懦弱,又自欺欺人?

其實,就是作者提供了一個跳脫無盡漩渦的方式,要不要就是自己的選擇,人生嘛!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組成的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