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跟著主管去拜訪一位前輩,提到社福團體募捐發票成效下滑的議題。
「愛心捐發票」這個社福團體行之有年的募款管道,近幾年來已大不如前,倒不是說民眾的愛心變少了,主要是因為科技與政策的改變。
民眾為什麼不捐發票了?
以前,商家都會開立紙本發票,有些民眾抱著反正中獎機會不高,留著也沒太大用處的心態,不如捐出去,一方面省了身上一堆小紙條的麻煩,一方面也可以做愛心,拿到之後就會順手投進旁邊的發票箱,現在改成電子發票,存到載具裡,還會自動對獎,過去的麻煩都沒了,捐發票的意願自然就大大降低。
另外是政府為了鼓勵民眾拿發票,增加了千萬大獎,中獎金額變高,就算機率低,拚拚看也不吃虧,就傾向留在自己手上。
其實,電子發票也能捐
社福團體的募款減少,連帶影響他們服務的弱勢對象,那就要找出鼓勵民眾捐發票的策略,最多的是推廣愛心碼,鼓勵民眾捐電子發票,但成效應該有限,現在的人連自己的手機號碼都不一定會記得了,怎麼會知道這些社福團體的愛心碼呢?
而且捐發票的「動作」大部分都不是「主動」的,而是「順便」,眼睛看到發票箱,才順手投進去,所以當店員說「存載具嗎?」,一般很自然或不經思考就會說「好」,除非有很認真在捐發票的人,才會記得捐吧!
捐發票這檔事,回不去了
面對目前的狀況,這位長輩給出的答案是繼續募沒有問題,但不需要特別期待民眾會踴躍捐發票,而是要接受捐發票變少的趨勢。
他的重點在於「千萬獎金」造成捐發票意願降低的因素。
既然千萬獎金會降低民眾捐發票的意願,那是不是應該建議政府取消千萬獎金,增加小額獎項,這樣民眾會不會就跟以前一樣比較願意捐發票了,而且中獎率變高,也可以普遍增加社福團體的收入。
但這位前輩不這麼想,他認為交易開立發票,政府才課得到相應的營業稅、所得稅等,如果沒有老實開發票,就會影響政府的稅收,政府的財源收入就會減少。
發票獎金的目的就是讓民眾樂於主動索取發票,減少逃漏稅,而千萬獎金更會增加民眾索取的意願,大家交易都會索取發票,政府才收得到稅,才會有穩定的財源。
如此一來,政府的財源增加了,有更多的預算,社福團體也就能向政府提出更多的經費支援,更能持續擴大社福服務的發展。
所以,為了政府整體收入,社福團體不應該反對千萬獎金,而且與其鼓勵民眾發票,倒不如著力在鼓勵民眾索取發票,協助政府充實財源。
換個角度,如果要鼓勵大家捐發票,那也不應該取消千萬獎金,因為有了千萬獎金,發票的「價值」變高了,可以讓民眾知道你捐出去的發票可能會發揮更大的效用,幫助到更多的人,更可以增加捐出的動機。
結論:不同的觀點,不同的想法
聽完這番話,有種另闢蹊蹺的感覺,當從不同的視角去看「捐發票」這件事,就會跳脫出捐與不捐的迷思。
社福團體用發票一點一滴累積經費,固然可以積少成多,但從整體社福發展來看,鼓勵民眾索取發票,來充實國庫收入,政府有錢之後,才更有能力支持社福發展,從根本解決社福團體經費困難的問題。
但是,這也要對政府有信心才行呀!自己募來是自己的錢,可以用在自己評估最需要的地方,如果是跟政府拿錢,可能就處處受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