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能力,誰想依賴?–談談福利依賴

雜亂
弱勢家庭需要社會福利的協助,才能維持下去

什麼是福利依賴

曾經聽過一些說法,貧窮或低收入戶的個案有些都不願意自食其力,只想要領政府的補助,明明有能力,卻偏偏不要工作,還想盡辦法或透過關係,鑽規定的漏洞,跟審核單位鬥智鬥力,以取得資格,例如多生小孩、變更戶籍、脫產之類的。

所以,對付窮人就不可以給太多福利資源,如果要給,也得用類似以工代賑的方式,要工作付出,才可以拿到補助,不然,久而久之會加深他們的依賴性,失去自立的能力,變成社會的負擔,這種觀念似乎深植人心,反正,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。

這也反映在政府的補助上,一來低收入戶的標準嚴格難以取得,就算通過了,一個月的生活補助也就是幾千元,第三類還沒有。如果只是中低收,還要搭配身心障礙或老人,才能拿補助,也是只有幾千元而已,單靠補助,僅僅能維持最低的生活。

以上差不多就是「福利依賴」的一般態度,認為依賴是假性的,並非真的需要。統整起來,就是指服務對象接受了政府或慈善單位的資源與協助之後,就會習慣性依賴,而且依賴性會愈來愈大,逐漸失去自己謀生的意願與能力。

遊民
福利依賴是呈現有些服務對象過度依賴福利,造成福利過度使用及浪費。

可以的話,誰想要依賴

所以,就會有一種聲音「我們都是靠自己努力賺錢,為什麼我們賺的錢要讓政府來養這些好手好腳的人?」對於沒有謀生能力的人,例如身心障礙者、小孩,可以給予協助,但對於有謀生能力的大人,就應該靠自己。福利依賴就這樣被貼上道德的標籤!

但真的是這樣嗎?他們是「故意」要依賴嗎?他們是「故意」要不靠自己,攀附在政府身上嗎?他們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嗎?那為什麼一般人不會?一般人有比較具道德感嗎?

我自己覺得是「選擇」與「機會」的差異,需要福利的大部分是弱勢的窮人,他們的教育機會比別人少,缺乏取得專業能力的管道,所能找到的工作也就多半都是低薪的勞力工作,更不要說拿一點錢做個小生意,這與努不努力無關,一般人可以安心上學,他們可能連吃飯都有問題,更沒辦法好好上學,就輸給別人一大截,在社會上缺缺競爭力。

而且現在物價、房價又高,一般民眾都受不了,窮人賺的錢當然更不夠,就會需要政府的資源協助,如果辛辛苦苦的工作,還比不上政府的補助,那怎麼會想要工作?就出現一些有的沒有補助規定,讓他們在貧窮的狀態下,仍然得不斷工作,在沒有自立之路之前,就只能在補助與低薪之間徘徊。

是他們好吃懶做,天生就是想依賴嗎?那都是不得不的選擇,沒有辦法的辦法,如果他們還有選擇,一定也會想靠自己去過上好生活?畢竟政府給的,也只能勉強餬口而已,又不是多大的恩惠。生活已經過不下去了,還被貼標籤,承受異樣眼光,那也太衰了吧!

貧窮1
貧窮是社會問題,不是個人的問題,必須從制度面著手

社會的包容與自立的機會

社會的不平等是必須接受的現實,要消滅貧窮也只是夢想,窮人一直都會存在,無法改變現況的情況下,這個社會應該有更多的包容,在批評之前,可以先想一想,事情只是如我們想的這麼簡單嗎?還是背後有我們看不到的因素,貧窮不是原罪,成見與歧視才是!

如何自立脫貧,那又是另一個難題了!

回到主題,福利依賴其實是個假議題,能自立的就不會依賴,不能自立就會依賴。想減少福利依賴,與其斤斤計較,在規定上一直增加限制,深怕人民多依賴了政府一點點,倒不如積極提供更多機會與選擇,增加自立的可能性。

相關文章:【見樹又見林】1+1>2 我們生活在比我們自身更大一點的社會中|讀書心得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