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卷壹的時候,有提到作者講故事的時候,是以歷史事件發展的進程為主軸,不同的歷史人物在其中輪流上場,所以,雖然書名是諸葛孔明,卻不會覺得他有被特別突顯,也不會覺得他就是故事主角。
讀完卷貳的時候,看到作者後記的一段話:筆者寫歷史小說,是從了解時代開始…,在描寫時代之際,人物就會躍然浮現。
原來這種寫作方式,是作者刻意塑造出來的呀!難怪想說怎麼諸葛亮有時候好像是個路人、跑龍套的,經過看一下插花而已。
來讀諸葛孔明的後半生
不過,儘管用這種寫法,諸葛亮在卷貳仍然是不折不扣的主角,因為接下來的歷史事件,要不就是他謀劃的,要不就是他發動的,要不就是他收拾後果的。
總之,赤壁之戰後的25年,歷史舞台的主角就是諸葛亮,要說歷史圍繞著諸葛亮而開展也不為過,儘管這些事件的過程與結果不是他所設想的那樣。
這本書讀完之後,心中有些複雜,像有個石頭壓著,或像打了個難解的結,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,會因為諸葛亮的結局而唏噓不已,就像杜甫《蜀相》的詩句「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」。
讀到中段開始就一直處於這種情緒中,雖然三國故事讀過好幾次,但這一段真的有點難熬,看著熟悉的歷史人物一個個退出歷史舞台,一直到諸葛亮也謝幕為止,三國最精華的片段也算告一段落。
後面雖然還有50幾年,但已從絢爛回歸平淡,這樣說好像對三國後半段的後繼者有點不太公平,但就是這樣。
特別的歷史觀點
以下分享一些作者特別的觀點,真的滿有趣的,也很佩服作者的觀察力與想像力。
在諸葛亮眼中,赤壁之戰是「挫敗」?
第一個是諸葛亮對於赤壁之戰的自我評分,大家都覺得打了大勝仗,但他覺得有點「挫敗」(自我標準太高?),沒有給曹操致命性的打擊,戰爭中打敗的只是荊州的水軍,曹操主要的軍力並沒有太大的損失。
不過,戰爭的結果還是順利地朝向三分天下發展,也算不上什麼挫敗就是了,畢竟曹操身經百戰,也沒這麼容易就可以打垮。
孫權你也敢來賣慘!
呂蒙死的時候,孫權難過地說:劉備只是死了一個關羽,我的周瑜、魯肅都過世了,現在連呂蒙也走了」,我覺得這一段真的是作者要黑孫權,要賣慘嗎?
劉備只有死一個關羽嗎?張飛、龐統、法正、黃忠、馬良都不算嗎?儘管是故事情節,看了還是很有氣!
曹操要不要也出來哭一哭,典韋、曹昂、郭嘉、夏侯淵,不也都是戰死或病死。
再回來看孫權,你僅存的陸遜也被你搞得抑鬱而終,給你人才又如何?回你老家好好蹲著吧!等我玩三國志11的時候,再來慢慢修理你。
七擒七縱的超演繹
七擒七縱本身就是演義虛構出來的故事,為諸葛亮南征增加一些風采,像是寬大為懷、料事如神等。
在書中更添加了一個反轉的橋段,說七擒七縱是諸葛亮跟孟獲合作表演的一齣戲,目的是讓南中的少數民族願意心悅誠服地投降諸葛亮。
雙方能夠合作是基於一個共同的前提:「不要再有更多的殺戮了」,一起為南中創造和平富裕的生活,「百姓收入5兩,卻徵收4兩,那是暴政,但如果收入10兩,仍舊徵收4兩,那就是大德」,地方繁榮之後雙方就可以和平相處、互蒙其利。
諸葛亮期待南中未來可以成為北伐的後盾,能夠提供錢糧補給,至少也不要扯後腿,孟獲要的則是平等對待與安定生活,兩人可說是一拍即合,書裡面還說到諸葛亮在軍中下令一定要活捉孟獲,深怕傷了孟獲性命,雖然是虛構的超演繹,也算是情理之中。
歷來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的態度一向是「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」,一個是劃清界線互不侵犯,一個是高壓政策嚴格管制外加橫爭暴斂,最後一個就是趕盡殺絕,但戰爭只會帶來更多的戰爭,殺戮只會帶來更多的殺戮,少數民族反抗了數千年就是鐵證,只有先承諾和平,才有繼續走下去的空間。
生命之火的盡頭
書中也談到前、後出師表,前出師表跟一般的觀點差不多,就是要北伐前,對後主的耳提面命,好好做人、好好做事,好好學當皇帝,也鼓勵國人要一起努力復興漢室,有志者事竟成。
但後出師表就不太一樣了,後出師表就像一個老人回首來時路的喃喃低語,辛苦努力了20幾年,遇到幾次好機會,以為成功就近在咫尺,卻總是功虧一簣,如今大業沒有進展,只能困守在這裡。
眼見老戰友一個個離開人世,剩下自己孤軍奮鬥,再拚下去也不知道會怎麼樣,但又放不下自己的使命跟劉備的臨終遺言,好吧!我就拿這條命拚了,在我的火熄滅之前,只能說上不負皇恩、下不負黎民。
書中還提到諸葛亮的心情轉折,諸葛亮寫完後,看了看撕掉了,寫這些幹嘛呢?文章充滿悲情,不能鼓舞人心,只是無謂的抱怨與惋惜而已,對皇帝、三軍、百姓有什麼用呢?連自己都灰心失志了,還怎麼帶領國家呢?還是別說了,撕掉就算了。
看完這一段,心疼諸葛亮就連難過的權力都沒有,不僅要扛起國家的柴米油鹽,還要扛起國人的心情,把所有挫折與失敗都算在自己身上「我不能難過、不能灰心,要堅強、要保持正向,大家都還寄望我呢!」
最後,撕掉的後出師表被孔明放進去寫給哥哥諸葛瑾的家書中,或許再怎麼堅強的人還是想找個人傾訴心情吧!「我不能國人面前露出怯弱,哥哥可不可以安慰我一下,我也只能跟你講了。」
三分天下之計,真的只要三分天下就好了?
諸葛亮快過世前,有一段與自己的對話,他回想這一生所付出的是不是有所回報,他說是,他完成了三分天下,咦?他的心願應該是中興漢室,統一天下吧!
但書中說,他心裡其實並不期待統一天下,天下三分勢必相爭,但不只是戰爭,也是使百姓幸福的競爭、富強的競爭、爭取民心的競爭、學問的競爭,如果能持續下去,那就是萬民之幸,為此就得削弱魏的力量。
還滿顛覆的觀點,只能說是日本人的浪漫吧!我還是相信,諸葛亮匡扶漢室的宏願,只是三分天下,就不就淪為割據軍閥的嗎!
「如果我是商鞅,我會活下來給你看」
這是書中說諸葛亮訂定治蜀方略時跟法正說的話,諸葛亮強調法治,卻不認同法家的商鞅跟韓非,最後的結論是「有人性」的法家,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
話說回來,商鞅變法後,真的可以活下來嗎?先不論篡位、逃亡、陰謀這種其實是在迴避問題的答案,成功變法的商鞅要怎麼樣才能活下來呢?
找機會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吧!
讀完這兩本書之後,每一個人在歷史的洪流中,或順流而下、或逆勢掙扎,都留下一篇篇令人敬佩、厭惡、惋惜、讚嘆的事蹟,所以,讀歷史可以看天下大勢的發展,也可以看到歷史人物的情感轉折,讀歷史的樂趣不就都在這裡了。
書籍介紹
書名:諸葛孔明.貳 萬古雲霄之卷
作者:陳舜臣
譯者:東正德
出版社: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:1992/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