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的時候,修了一門歷史的通識課,主要在講近代中國的發展,因為只有5個人選修,老師就問大家歷史是什麼,要我們一個個回答,輪到我的時候,我就很單純說,歷史就是以前的事情呀!
老師接著問,以前的事這麼多,都是歷史嗎?在總統身上發生的事,是不是歷史?換做發生在你身上,也是歷史嗎?又說那現在的新聞報導也都都會成為歷史嗎?
當時聽得一頭霧水,哪來這麼多有的沒的呀,就好看嘛!那是我讀歷史的第一個階段
階段1:娛樂性–歷史是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
應該很多人有相同的經驗,小時候下午5點還是5點半,會準時收看歌仔戲電視節目,印象比較深的有「孔明三氣周瑜」、「樊梨花」、「羅通掃北」、「臭頭洪武君」等等。
對於歌仔戲的那些唱腔、身段什麼的,一概不懂,也沒有想深入了解,甚至連閩南語都聽不太懂,大多都靠字幕,才知道它們在唱什麼。
會喜歡看的原因,就是好看,人物很好看,劇情情節很精彩!看孔明三氣周瑜的時候,就覺得周瑜很帥,頭上插兩根很長的羽毛,唱歌的時候會一直用手去扯羽毛;趙雲也很帥,武功也很厲害,打遍天下無敵手,然後,孔明跟周瑜一直鬥來鬥去的,覺得他們怎麼想得出這麼多花招。
這個階段讀歷史的原因,就是娛樂性,就像打電動、看電影一樣。到現在,娛樂性還是閱讀的重要動力,如果沒有吸引力,怎麼讀得下去!
階段2:歷史入門–歷史事件的堆疊累積
在學校上歷史課,可就沒有這麼有趣了,畢竟,老師教的是正史,又要用隱含的意識形態洗腦,自然就枯燥多了。要背一大堆的人名、地名、事件、時間,背不起來,還要想一些口訣,「餓的話,每日熬一鷹→俄德法美日奧義英」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!
被這些東西的收穫,是對照出歷史課本跟歌仔戲的差異,才慢慢開始認識真正的歷史。三國時代,孔明跟周瑜的赤壁之戰,重點在於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;朱元璋沒有戲裡面跟徐達、常遇春那樣的兄弟情,五虎將也是兜出來的;羅通、樊梨花甚至只是章回小說虛構出來的,根本就不存在。
在學校的歷史學習歷程,架構出對於真實歷史的認識,雖然很多人名、事件,都只是蜻蜓點水,但慢慢累積,也打下歷史的基礎。
階段3:社會學的想像–推動歷史的結構因素
大學時期,開始接觸社會學,這門學科的重點在於社會因素的重要性,每個人的處境、發展、選擇,都不是單純個人的因素,在在都受到其身處的社會環境與制度的影響,而鑲嵌在社會之中。
讀歷史的時候也轉從這個角度切入,從社會結構看歷史的推展。表面看起來是個人的做為,但不能忽略的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的影響。例如,孔明與周瑜的赤壁之戰,就會去稍微了解一下東漢末期宦官與外戚政治勢力的變化、地方武裝力量演變、世族門閥的影響力等等。
讀朱元璋,則會注意元朝的社會階層及治理模式、元末的農民革命勢力割據、朱元璋的戰略思考、甚至是朱元璋廢除丞相、設立錦衣衛,對於明朝政治發展的衝擊等等。
歷史不只是故事,每個歷史人物並不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,他們的每個選擇,都緊緊地與當時的時代條件與社會結構相連。看待當前的社會也一樣,不能單看一個人的行動,而是要看到背後龐大的社會結構。
例如,一個人的貧窮或富有,不只是他聰明與否、努力與否,而是社會有沒有條件讓他展現聰明,讓他施展抱負,如果社會階級不能流動,貧窮在世代延續,而我們卻總是把焦點放在個人的道德與能力,永遠也不能解決社會問題,這也就是早期許多社會福利政策失敗的原因。
階段4:自我反思–讀歷史的用處
古代,歷史是每個讀書人必讀、必學的核心。但是,現代大部份的人都覺得讀歷史沒有用,出社會之後,根本完全用不上,讀歷史又賺不到錢。
但歷史還是歷史,為什麼古代覺得重要的東西,到了現代就沒有用了呢?差別就在於讀法,現代的歷史教育教的是歷史事件,背了一堆歷史事件,學到的是知識,而沒有從歷史中提煉出智慧。
那歷史中有什麼智慧?又該怎麼提煉?就要在閱讀的過程中,不斷自我反思,用自己的想法與經驗,跟歷史相互印證,再實踐到現實生活中。
其實,我們現在所遇到的種種,古人都有遇過或類似的經驗,而且更為嚴峻,要提煉出來的就是,如果換做是我們面臨這樣的挑戰,我們會怎麼面對,然後,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發,來面對現實的挑戰。
勾踐面臨過滅國的災禍,經過20年完成復國;諸葛亮面對比自己強大數倍的敵人,打得對手只敢防守;朱元璋起兵時遇過好幾次生死交關,卻以小搏大,從平民登上帝位,都有許多可以借鏡之處。
這才是歷史的用處,跟過往偉大的心靈交流,學習他們的智慧與勇氣,轉化為我們生命的資糧。最重要的是,只要我們願意,他們都不會拒絕我們。
以上可以參考我另一篇文章:秦始皇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|歷史的讀法與價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