統一天下,秦國憑什麼?【帝國崛起: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】讀後感

帝國崛起封面
帝國崛起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

書籍介紹

書名:帝國崛起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

作者:呂世浩

出版社:平安文化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:2015/01

史記.秦本紀》

這本書是呂世浩教授繼「秦始皇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」後,以《史記.秦本紀》為藍本,接著講述秦國歷史的著作,介紹在秦始皇先祖們的奮鬥血淚,用大約250頁的篇幅,看看秦國如何從一個邊陲小國,怎麼搖身一變,成為六國人人畏懼的虎狼之師。

首先,來談談在成為人人聞之色變的「暴秦」之前,經過什麼辛酸血淚吧!

想統一天下,從當炮灰開始?

秦國的先祖跟隨過大禹治水,跟隨過商湯討伐夏桀,也參加過武王伐紂,只是他站在商紂之一邊,周滅商之後,就被舉族遷到現在的甘肅一帶,幫周王室抵禦西戎,也就是呂世浩教授說的「當炮灰」,反正有事你先擋。

到了周幽王因繼承人的問題,引來西戎入侵,戰亂之後,平王東遷,卻為秦國帶來轉機。周平王獎賞秦國出兵及擁立有功,封秦國為諸侯,並賜予秦國岐以西的土地,但這是張空頭支票,因為岐以西的土地被犬戎佔領,想要,就得靠自己奪回來。

這時候,你的選擇會是什麼?很多人可能都會灰心喪志,但秦人不是,環境愈是困難,秦人的意志就愈堅強,就是秦人成功的關鍵。

雖然仍然是炮灰,經過秦襄公、文公的努力,秦國總算有了自己的根據地,成一個諸侯國,邁入統一天下的第一步。

荒涼沙漠
秦國,從荒涼的西戎起家

秦繆公,短暫的光輝

經過幾世,秦繆公即位,勵精圖治,東與晉國爭霸,西則擊敗西戎,擴地千里,迎來秦國的榮耀時刻。

書中歸結成功的原因,第一個就是「找人才」,任用百里奚、蹇叔等賢臣,而且要能「用人才」,什麼是「用人才」?簡單來說就是「聽他的話」、「照他的做」,如果言不聽、計不從,什麼都還是照自己想的,那人才就沒有用了,能夠獲取的成功也會很有限,畢竟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怎麼樣都是有限的。

第二個是知錯能改,有一次秦繆公不顧大臣反對,堅持出兵攻打晉國,結果遭致大敗,領軍的將領也都被俘虜,好不容易救回來之後,秦繆公沒有怪罪他們戰敗,反而當面向他們道歉認錯,重新整軍經武,力圖振作,後來打敗晉國,並在當時戰敗的地方,奠祭當時戰死的軍士,也向戰死的軍士道歉。

知道錯、願意認錯、願意改正,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,一般人很難拉下臉認錯,地位愈高,愈是如此,我高高在上、天縱英明怎麼會犯錯?所以,通常都是先推卸責任,怪別人沒有講清楚、怪別人沒有準備好、怪大環境限制、怪東怪西,然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,總之,怎麼樣都是別人的錯,不是自己的錯。

有錯不願意改,下次就會再犯一樣的錯誤,一錯再錯,最後的結果就是敗亡,沒有例外。

弱小的秦國,在秦繆公的努力下,成為當時的一方之霸,總算揚眉吐氣了。

但是秦繆公死後,卻將這些賢臣良將一同殉葬,自毀長城,秦國宮室開始了一連串的內鬥,秦國也就此衰弱。

弱小的時候努力奮鬥,強大了反而昏庸荒謬,成敗繫乎一念之間。

秦孝公,秦國的華麗變身

也是上天護佑,秦國命不該絕,秦國內部亂成一團的時候,隔壁的晉國也陷入內亂,結果韓、趙、魏三家分晉,無暇西進,讓秦國苟延殘喘到秦孝公即位。

秦孝公與商鞅變法是秦國由弱轉強的關鍵,

秦孝公為什麼能變法成功?秦國變法在當時不是秘密,其他六國也都看得到,為什麼六國不行?

書中提出一個根本的問題,在遇到危機與困難時,你的選擇是什麼?之前的歷史有太多的例子了,有投降的、有逃走的、有依靠別人的、有耍詐的,但最後都失敗,惟一正解是「自強」,這看起來像廢話,人人都知道,但很難做到。

秦孝公做到了,他發出求賢令,深切反省秦國過去內部的混亂與國家的衰弱,渴望求賢來扭轉國家命運,而商鞅也來因此來到秦國,在君臣合力下,掃除一切阻擋在前的障礙,徹底變法,讓秦國真真正正從裡到外,改頭換面。

呂世浩教授說:自強的關鍵,第一步是「不自欺」。

你想要自強,讓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強大,當然得改變你自己。想到改變自己,就必須先正視自己,如果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在哪裡,缺點和短處在哪裡,這樣才能知道,自己要往哪個方向發展才能事半功倍,自已又有哪些毛病非得改變不可。

這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,但唯有如此,才能成就一個人,成就一個國家。

變法十年,就打敗當時最強大的魏國,收回失去已久的河西之地,一躍成為傲視六國的強國,而後合縱連橫、遠交近攻、長平之戰,秦始皇即位後,橫掃六國,統一宇內。

六國,再怎麼掙扎也沒有用,只管瑟瑟發抖吧,未來的路只剩滅亡了!

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

總結了秦國的經驗,分幾點如下:

第一,自強:成功沒有辦法靠別人,只有「自立自強」一途,沒有永恆的朋友,也沒有永恆的敵人,只有永恆的利益,國際如此,人與人之間也差不了多少,別奢望別人會無條件幫你。

第二,不自欺:在這裡的意思是說,要認清自己的優缺長短,不自貶身價,也不要自我膨脹,自己是怎麼樣的,就是怎麼樣的,不開濾鏡、不修圖。

第三,知錯能改:願意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點後,接下來就是尋求改變的方法,徹底實踐,只有開始改變,才會慢慢變好,成為理想中的自己。

秦國做到這3點,用了500年的時間,好不容易才從炮灰到統一六國。一旦做不到這3點,秦國從統一到滅亡,只用了短短的15年。

而這樣的例子,在歷史上,幾乎不斷重演…

「詐」與「力」

秦國戮力不懈,統一了六國,書中也提到,秦國使用的手段是「詐」與「力」,靠的是陰謀詭計與武力殺戮,也因此種下滅亡之因。

這一點,我覺得有點疑惑,各朝各代哪個不使詐?哪個不殺戮?要說秦朝毀於「詐」與「力」,固然不錯,但也有國祚綿延的,例如劉邦、朱元璋,使過的詐,殺過的人應該都不輸秦始皇吧! 他們的王朝也都好幾百年。

我覺得重點不只 「詐」與「力」,而是運用時的心態吧!是驕傲自滿殺人,跟謹慎謀劃殺人,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
可以參考我另一篇文章:秦始皇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|歷史的讀法與價值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