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焦慮成為習慣,看似努力其實是「習慣性焦慮」在作祟!【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】讀書筆記#1

書名: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
書名: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、作者:水島廣子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變成整天都在想著工作上的事,卻將日常生活當做可有可無,不管它也沒有關係…

滿腦子都是~~

「明天要交的紀錄還沒有改好?明天早點到公司寫完。」

「昨天交給主管的報表,已經算了兩次,應該不會有錯吧!」

「下週要給別部門的服務分析,要做成圖表還是給次數分配就好?」

「星期五的會議資料,明天記得要先傳給大家。」

「企劃書最後的成效分析要怎麼說明,在下次討論會議上才會過關?」

「最後再堅持一下,把這個案子結束,嗯…下個案子也要開始準備了。」

「年休假一天都沒休,工作比較重要,還有一大堆等著我」

光想著這些就搞得自己焦頭爛額,也不敢好好休息,

家人說「每天都忙到七晚八晚,上班就上班,像是在做什麼大生意?」

同事說「你想太多了,這件事不會發生啦!幹嘛這麼擔心?」

朋友說「看你都愁眉苦臉的,要不要請個假,去散散心」

周圍的聲音我也都知道,但我就是停不下來,不敢停下來,就算下班、休假也還是在想這些事呀!

這時,心裡就有另一個聲音來正當化我的心情,「我這麼做是對的,我是負責任的、是努力的,是你們太隨便了!」,而且古代先賢也都這麼想的。

「臨事而懼、好謀而成」,這可是孔子說的話,不只孔子,孟子也曾說「生於憂患、死於安樂」呀!所以,擔心是應該的,害怕是必要的,就是什麼都擔心,什麼都怕,每一個細節都好好規畫安排,才不會漏掉任何一個環節,也才能把事情做好。

孔子跟孟子的意思真的是這樣嗎?還是自己腦補解讀?

看起來自以為的「努力不懈」,或許只是陷入「習慣性焦慮」的泥淖!還愈陷愈深,愈來愈焦慮!

在探討如何擺脫習慣性焦慮之前,書中先說焦慮的來源以及成因。

焦慮的來源:衝擊與不安

造成焦慮的來源,主要有二個原因:

情緒受到「衝擊」

這多半來自「比較」,覺得自己「不足」,並將眼光都放在自己的「不足之處」。

除了跟家人、親友、同事比較之外,甚至跟電視或網路的資訊比較,看到別人年收百萬、出國遊玩拍的美照、吃的美食、秀出好身材,都會讓自己覺得不如人,日子都白過了,既忌妒也羨慕,即使只是看到同事提出好點子,也會想說為什麼自己想不到,怎麼不像人家腦子動得快,自己要努力再努力,要在什麼地方也要贏過別人,卻怎麼樣都趕不上,心理受到打擊,造成焦慮情緒。

對未來感到「不安」

未來本就充滿「不確定的因素」,覺得什麼事情都沒有保障,導致「不能確保安全」的狀態,怕什麼時候、什麼地方會出意外、會出錯,導致焦慮的心情。

就像前面講的「臨事而懼」,但只是「臨事而懼」而已,就是什麼都擔心會出錯,彷彿有一隻狐狸,隨時要偷走或弄亂我的東西。

pexels cottonbro 4069291 1
感到忙碌不堪時,其實只是習慣性焦慮 圖/Pexel

緩和焦慮的糖衣毒藥~「窮忙濾鏡」

為了焦慮的心情,通常的處理方式就是去想想還有哪寫該做而未做的事,想說事情解決後,就不會焦慮了。

所以,大到要學英文、要讀書學習、要運動健身,小到明天上班該回哪個電話、要交哪份報表,要做這個,做那個的,一直想、一直想,但心中的焦慮與不安非但沒有好轉,反倒愈來愈嚴重,那就可能是戴上「窮忙濾鏡」了。

「窮忙濾鏡」是指一個人無論其實際狀況如何,總是覺得自己很忙碌,處於不斷追趕的急迫之中,卻無法感受到工作完成的成就感,時時處於焦慮的狀態。

也就是書中說的,一直抱著「這個必須做、那個也必須做」,「這個沒完成、那個也沒完成」的負面情緒。

所以,儘管在旁人眼中可能覺得他並沒有很忙碌,但他卻因為想著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很多,但卻什麼都還沒做、什麼都還沒有完成」,覺得自己忙得團團轉、忙得不可開交,不停在煩惱一大堆未完成的待辦事項,「陷入忙不過來的恐慌」。

且因為過度擔心,即使是在休息時間,內心也無法好好休息,反而將自己的能量消耗殆盡,造成更無法做到原本想做的事情。

習慣性焦慮的惡性循環:「窮忙濾鏡」成了「緊箍咒」

說來矛盾,為了減緩焦慮,全力投入想解決某件事,卻不自覺讓自己戴上「窮忙濾鏡」,陷入無解的迴圈中,反過來更加重了焦慮的情緒,惡性循環之下,久而久之就成了「習慣性焦慮」。

若焦慮情形更加嚴重,被負面情緒綁架,影響思考,讓人無法判斷什麼自己真正想做的、真正需要的,甚至說會失去人生主控權也不為過。

伴隨「習慣性焦慮」的症狀

「習慣性焦慮」會用一些負面情緒或徵狀表現出來,例如逃避、拖延、完美主義、受害者意識等,而且這幾個狀態都是環環相扣的。

例如處於「習慣性焦慮」的情緒中,做每一件事都會不斷想著還沒做到的地方、還沒想到的地方,深怕不小心出錯了,就會逃避不想去做,拖到不得不做的時候,也常想東想西,造成注意力無法聚焦當下,影響效率,就算做完了,還要不斷重複檢查、修改,企圖做出完美的成果,導致延誤期限。

如果對於最後的成果還是有不滿意的地方,又加深自己「這個也沒做、那個也沒完成」的認知。

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,就出現「受害者的情緒」,開始想說這不是自己的錯,是主管硬要我做的、又不給我足夠的時間、也沒有給我明確的方向,才害我搞這成這樣。

習慣性焦慮:心智圖
習慣性焦慮:心智圖

先停下來,喘口氣吧!現實或許比想像中更舒適

顯而易見,上面講到大部分的焦慮情緒,多半不見得是真的遭遇到什麼困境或挫折。而是因為「窮忙濾鏡」所造成的「習慣性焦慮」,也就是自己想像出困難與挫折來折磨自己。

要脫下「窮忙濾鏡」雖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畢竟這是自以為的保護機制,錯當做是緩和焦慮的浮木,但先能覺察到自己身處焦慮狀態,就很棒了,才能進一步讓自己從「習慣性焦慮」中解放出來。

下一篇會分享書中摘下「窮忙濾鏡」的方法。

書籍介紹

書名: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:摘下「窮忙濾鏡」X擺脫「不安迴圈」,找回自己的人生

作者:水島廣子

譯者:楊詠婷

出版社: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:2020/10

延伸閱讀

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|感受自我肯定的心情,接受原本的自己!

舒緩「習慣性焦慮」,4個方法立刻見效!【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】讀書筆記#2

給讀到這裡的你
我是Vico,謝謝你在無邊無際的網路資訊裡看到這篇文章,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,希望看完之後能帶給你一點點收穫與慰藉,還有我衷心的祝福!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