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是真讓位還是假讓位?【霸王之夢: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4】讀後感

霸王之夢 封面
霸王之夢 封面

書籍介紹

書名:霸王之夢,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4

作者:呂世浩

出版社:平安文化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:2016/11

吳國的起源

這本書是呂世浩教授「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系列」的第四本,仍然是以春秋戰國為背景,但主角已經不是前三本的秦國,而是吳國。書中的前半段講敘吳國的起源,集中在兩個讓位的事件,一個成功、一個失敗,後半段則是講吳國崛起到滅亡,眾所周知的伍子胥、夫差、勾踐之間的吳越爭霸。

吳國跟周朝是同宗,吳國的開國君主太伯是周文王的大伯,兩者雖然血緣相親,但卻相隔萬里,一個在陝西,另一卻遠在江南,就帶出二段「讓國」的故事,事件的開頭都差不多,結局卻差很多。

不讓就是讓   

第一段是講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季歷有兩個哥哥,太伯與仲雍,但是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因為季歷與周文王的賢能,而想要跳過太伯與仲雍,讓季歷繼位,再由季歷傳位給姬昌。

自古以來不知道多少亂事,都是因為廢長立幼所引出來,因為在封建時代這是違反宗法的大事,當時人的地位都是由宗法血緣決定,財富權力也是依此分配,每個人有因此有屬於自己的位子,不可動搖改變,也讓政治秩序得以維持穩定,一但破壞了,每個人都可以拚拚看去搶別人的東西,就會陷入你爭我奪的動亂之中。

所以,周太王雖然想,但也不敢說也不敢做,怕一說了就出亂子,但太伯跟仲雍還是知道了,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,只說要去採藥,兩人就跑了,而且還跑得老遠,到當時還是一片蠻荒之地的江南一帶,還刺青紋身,說什麼也不回來。

我可沒破壞宗法說要讓位喔,我只是不回來而已!最後讓季歷順利即位,傳為佳話。而太伯跟仲雍也在那裡落地生根,成立了吳國,所以吳國才會跟周朝同宗,卻相隔天涯。

江南水鄉
太伯與仲雍為了讓位,託言採藥,遠走江南

讓就是不讓

第二段在幾百年後的吳國發生,一開始幾乎一模一樣,吳國傳了幾代,傳到壽夢,他有四個兒子,小兒子季札最為賢能,壽夢就想讓季札繼位,壽夢跟季札說了這件事,接下來就與前面出現分歧。

季札知道宗法的重要性,堅持不接受,壽夢不得已就讓老大代理吳國國君,老大當了之後,也說要讓位給季札,季札仍然不接受,老大就出了個主意,改成兄終弟及,等哥哥們都當完了,傳給季札就名正言順了,具備充足的正當性。

這個主意好像有點道理,但其實很鬧,首先,這幾個哥哥都比季札年長很多嗎?如果3個都當很久呢?那季札能當幾年?或者季札先死了呢?其次,哥哥們同意兄終弟及,哥哥的兒子們同意嗎?依照宗法,他們是有權力繼承的,憑什麼讓給這些叔伯或堂兄弟們?再來,如果只有老大當國君,那還只有老大的兒子會出來搶繼位,現在是三個哥哥都當國君,不就三個哥哥的兒子都會出來搶繼位了,整個宗族全都牽扯進來,以上不是想像的,都真的發生。為了繼位,你害我,我殺你的,亂個沒完。

季札的無奈

如果你是季札,你敢接嗎?要接當初壽夢傳位的時候就接了,或許還簡單一點,現在搞得這麼亂,就算接了也不得安穩吧!那是季札的錯嗎?是不是只要當時接了就沒事了?季札該不該負責?

當然不是季札的問題,季札活著的時候,或許大家不敢鬧,季札死了,哥哥的兒子們加上季札的兒子,彼此鬥爭奪位,不就還是亂成一鍋粥。

所以,季札最後說「非我生亂」,一語道破季札的無奈,總不能去斥責自己的父兄,自己雖然沒有辦法化解,至少我用行動表示,我是真心要讓,看看能不能讓這些子侄有所體悟,可惜沒成功,那也不是季札所能及的了。

結論:什麼也抵擋不了人心的慾望

比起太伯跟仲雍那段美好如童話般的故事,季札的這一段看起來真實多了,在各朝代也不斷重複發生,慘案不勝枚舉,傳位的人總不肯乖乖立嫡立長,偏偏要廢長立幼,明明不能繼位的人,也不願安份守己,一直存有非分之想,小則政爭,死幾個人,大則發動戰爭,殺得血流成河,歷史的教訓歷歷在目,只要有機會爭取的權力與財富時,每個人都是貪婪的,在慾望的蠱惑之下,哪裡還有什麼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所以,宗法才牢牢訂下繼位的規定,又用禮教,教化人心,讓大家各安其位,只是再牢不可破的宗法,也比不過人心的慾望,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人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,因為人總是過不了心中慾望的呼喚。

有辦法解決嗎?沒錢就好了呀!

相關文章:帝國崛起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|統一天下,秦國憑什麼?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