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介紹
書名:太閣記:天下人豐臣秀吉
作者:司馬遼太郎
譯者:許嘉祥
出版社: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:2016/08/01
戰國時代的背景
自己對於日本戰國時代的認識,大多都來自電影的片段、改編的日劇或網路上的影片,總之就是斷斷續續的。看完這本書,算是比較有一個連續性的時序感,不過,還算是很粗淺。
就我最簡單的理解,起初是織田信長崛起,迅速擴張勢力,卻死於部下叛變,在信長麾下的秀吉,趁勢半接收、半攏絡,整合既有勢力後,或戰或招降,讓其他大名歸順於他,名義上完成日本統一,秀吉死後,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獲勝,取而代之,實質上統治日本,直到明治維新。
上面講的好像等於沒有講,總之就是豐臣秀吉既是半哄半騙,又用威脅戰爭的方式,把群雄割據的日本,統合在一起。
奪取天下的能耐
綜觀歷史人物,成功的也不在少數,都有其優勢與長處,如縱橫天下的鐵騎、威風八面的武功、多智近妖的謀略、廣納雅言的胸懷、堅強不屈的意志或者是祖上留下的深厚根基等。
像統一六合的秦始皇,父祖輩花了一百多年打造出一隻虎狼之師,一個井井有條的國家,既有的老舊貴族等反對勢力也已被掃除殆盡,即位後凝聚全國力量,時機一到東出函谷關,十年蕩平天下。
像是天選之人李世民,出身世家門閥,有糧有兵,天縱英才有勇有謀、又能廣交天下名士,奪天下如探拿取物。
像朱元璋,雖然出身貧苦,但靠著堅強的毅力,與將領兵士同甘共苦,禮賢下士,穩扎穩打,在逆境中打敗了陳友諒、張士誠等軍閥。
像曹操、劉備也都有王者氣象,似乎大有可為,可惜處於同一時代,熬了30年也只拚出三分天下。
而秀吉呢?他有什麼能耐?
秀吉的過人之處
書中形容的秀吉,出身貧農,身形矮小,長相猥瑣,卻有不同於這個時代的長處與魅力。不管把他放在什麼地方,應該都能有一番作為,像是商人、演員或是政客,都超適合秀吉,放在日本戰國,更是成就了天下一統的偉業。
秀吉的個性能屈能伸、理性務實,沒有傳統包袱,為了目標什麼都放得下,也什麼都幹得出來。可以有很多花招,甚至有些卑鄙。
剛到信長陣營的時候,還是個無名小卒,甚至連像樣的名字都沒有,就被猴子、猴子的亂叫,秀吉也不在乎,反而利用這點去拉近跟別人的距離,不會特別提防他或針對他。
有了一定地位後,雖然羨慕名門,但與地位低的人相處也不會擺架子,也不拘禮儀,塑造出好親近,照顧人的形象,連部屬的家人也都會關心,讓他們死心踏地跟隨他,建立自己的團隊,慢慢地、隱隱地累積自己的實力。
若要說秀吉是真心還是假意?其實也不是問題,只要利益一致就沒問題!
對於交付給他的任務,秀吉的目標清楚,就是用採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式,以達到最大的效果,不保守、不墨守成規,大義名分或騎士精神什麼的,都不是秀吉考慮的,能以開放的態度,嘗試不同的可能性。
過程中不停觀察,對自己有利的,就馬上反應,馬上應變,就是要拿到好處,如果對自己不利、不划算,那也可以摸摸鼻子認了,不會一直死撐著,想東想西,拉不下臉面。
中心價值就是事情我要辦成。
這樣的想法也運用在戰場上,就是我要征服你!為了勝利,可以打閃電戰、消耗戰、可以築城、圍困、勸降、謠言、水淹什麼都來,甚至可以拿家人去當人質,沒有硬打硬扛的思維,或非要正面對決信念,重點是要贏嘛!
但不代表秀吉是個沒有隨波逐流、貪生怕死的人,真的必要時,秀吉也沒有半點猶豫地賭上自己的性命。沒有覺悟,只靠機巧的人,儘管能取得一些好處,卻很難走到最後。
看看信長遇刺後,秀吉上演了幾乎不可能的中國大返還,接下來充分發揮出他長袖善舞的交際手腕,使出渾身解數,又打又談,硬是吃下了信長的勢力,既展現出他的靈活,也展現出他的毅力。
書中還有很多沒有提到的地方,例如各種勢力之間的合縱連橫、日本的一些風土民情等,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秀吉的個人特質,所以,在此也只分享這這面向。
名義上的統一日本
豐臣秀吉統一天下,不是要把所有人都打趴,只是要各地大小諸侯認他是共主就好了,並不非得要實際直接控制他們,就像封建跟郡縣的差異。各地的軍隊、錢糧實際還是都在地方大名手上,中央的手伸不到最基層的人。
所以比起戰爭,秀吉更多是在外交手段的運用。家康的臣服更傳達出這一點,秀吉釋出極大的善意,讓家康願意入其麾下,甚至有點卑躬屈膝,看起來像是在拜託他乖乖聽話,總感覺少了一點氣吞宇內的魄力。
最後,很想知道秀吉心中的統一天下是什麼?是站在權力頂端嗎?是結束亂世的理想?還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為?或是終於演完了這齣戲可以休息了?秀吉曾想過他會有這麼一天嗎?
但回到秀吉身上,這本就不該是問題,如果去想這些有的沒有的,就不是秀吉的風格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