徹底來個大腦斷捨離~【精準用腦】讀書筆記#5

這一篇介紹《精準用腦》PART 4,「整理:用盤點大腦的方式提升效能,不出錯的整理術」

精準用腦
書名:精準用腦、作者:樺澤紫苑

要預防出錯,與其「整理工作環境」不如「整理大腦」

Youtube上面有很多分享極簡或斷捨離的影片,有整理衣服、整理書籍、整理廚房等。

其中,我最喜歡的主題是那種「小坪數室內空間大改造」,尤其是在影片最後進行前後對照的片段,看完都很羨慕,改造後空間的各種搭配井井有條,整個變得煥然一新,覺得如果住在裡面一定天天都神清氣爽,元氣滿滿。

整理大腦跟整理物理空間滿像的,清除多餘的、雜亂的資訊,徹底給大腦來個斷捨離,各種資訊整理好就把它忘光光,才能騰出工作記憶的空間。

但與整理空間也有不同之處,大腦除了資訊之外,還需要處理「壓力」與「情緒」,像是生活與工作中帶來的焦慮、不安、難過、痛苦等負面情感,也都需要好好整理,才能穩定運作。

所以,這個篇章分兩大面向:

  1. 大腦整理術,捨棄多餘資訊,讓大腦呈現單純清晰的狀態。
  2. 調整壓力與調整情緒,保持精神上的穩定,才能發揮專注力。

清空大腦,空出記憶空間

大腦卸貨整理術

前面的章節有提過,大腦塞滿資訊的時候,會造成大腦塞車,資訊提存都會受到影響,而且工作無法達成,造成緊張狀態一直持續,並將這個未完成的課題留在記憶中。

所以,要常保大腦有一定的淨空,目前正在處理的事項當然不能忘記,但已經完成的,就要有意識地刻意遺忘,確保大腦內部有空間可以輸入與新工作有關的事項。

所以啦!別在意讀過的書、做過的筆記有沒有都記得,忘記不僅沒關係,更是必須的,舊的不去,新的不來,反正,如果以後有需要,再回去翻翻看看以前的紀錄資料就好啦!

「發呆」整理法

發呆看表面起來無所事事,浪費時間,實際上對大腦來說,是不可或缺的,有以下二點:

1.避免大腦過度暴露在資訊中,接收多餘的資訊,產生焦慮情緒及大腦疲勞。

2.沒有特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大腦內部的「預設模式網絡(default mode network,DMN)」就會開始運作。

大腦會想起各種感覺或記憶,模擬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及整理自己過去的經驗或記憶,分析目前自己所處的狀況,做好「讓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可以做的更好的準備」。

所以,如果很用力去想、去回憶、去思考,結果常常想破腦袋,也沒想出什麼好主意,相反在漫不經心的時候,常會猛然想起哪一件事還沒有做,或是靈光一閃,想到好點子,要是「發呆」的時間太少,也就沒有時間深度思考。

所以說,在「發呆」的同時,也是在整理大腦。

書中說電車是最適合發呆的地方,一方面在人潮擁擠的車廂裡,就只能站在那裡,既不會有人找你說話,也不需要接電話,可以完全屏除雜念,不受他人干擾,是最理想的「真空」狀態。

另一方面,在電車裡反覆進行輕微的腦力激盪,讓許多的創意構思緩緩孕育交錯,像是在和緩地舉行腦內會議。

除了電車外,書中還分享了「4B」

  • 酒吧(Bars)
  • 浴室(Bathrooms)
  • 公車(Busses)
  • 床上(Beds)

都是容易湧現靈感、想出好構思的地方。

因為每個人身處的環境都不一樣,不見得要在公車或捷運上,總之選一個可以放鬆,又不受干擾的環境就可以了。

壓力整理法:天天讓大腦充分休息

長期壓力會造成專注力低落,造成大腦疲勞,腎上腺皮質荷爾蒙「皮質醇」也會增加。

皮質醇就像咖啡一樣,早上分泌增加會讓交感神經占優勢,讓身體精神振奮,充滿幹勁。

晚上分泌量則逐漸下降,身體切換為「副交感神經」佔優勢,讓大腦休息,修復細胞或臟器、活化免疫功能,發揮身體的自然治癒能力。

但如果壓力過大,就會刺激大腦晚上也會持續分泌皮質醇,使得身體跟大腦無法好好休息消除疲勞。

其次,皮質醇的增加會減弱大腦海馬迴「記憶站存區」的功能,容易引起大腦的資訊輸入錯誤,記憶力降低,原本記得住的事,結果卻完全忘記,加速大腦老化。

但壓力不可能說消除就消除,而且適當的壓力也有助益,所以要做的是「妥善調整壓力」。

黃金時間休息法

睡前2小時是「放鬆的黃金時間」,最適合「調整壓力」。

只要睡前的2小時能輕鬆度過,一整天的壓力幾乎都能消除,提高睡眠品質,身體的疲勞也能恢復。

要能達到放鬆的狀態,下面的事,會刺激大腦,影響身體的放鬆,睡前2小時都不可以做。

  • 用餐
  • 喝酒
  • 激烈運動
  • 泡熱水澡
  • 視覺系娛樂
  • 看光亮的東西
  • 在明亮的地方度過
  • 攝取咖啡因
  • 抽菸

所以,要好好放鬆,調整壓力,就別再睡前滑手機囉!聽聽舒緩的音樂、做一點簡單的伸展、跟家人說說話就好囉!

7小時睡眠法

書中說,如果你的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,出錯的原因可能就是「睡眠不足」。

可以用「追加1小時睡眠法」來提高效率。

(多睡1小時也要編個「專有名詞」,是不是有點…,讓人想到海賊王劇場版的「迷霧島大冒險」,裡面也是一大堆「什麼什麼之計」。)

多睡1小時,乍聽之下覺得很難做到,工作下班就很晚了,回到家還要忙這個忙那個,忙完想偷個閒,追劇、聽音樂,湊一湊哪有可能睡到7小時。

但反過來想,就是因為睡眠不足導致大腦效能降低,才會增加作業時間,如果增加1小時的睡眠,大腦效能好,專注力提升,工作效率也會提升,早點下班回家,搞不好有更多時間留給自己。

另外有實驗顯示,只讓運動員每天睡足10小時,短跑的速度變快,罰球的準度也提升,運動效能顯著增加。

睡得飽又減少工作時間,何樂而不為呢?

但書中特別指出睡不著不能求快,走偏門吃安眠藥或喝酒,這些都無法治癒睡眠障礙,一定要找出原因根除才行,原因是什麼?那就是戒掉睡前2小時不可以做的事。

《精準用腦》不出錯的整理書心智圖
《精準用腦》不出錯的整理術心智圖

情緒整理法:情緒如浮雲一樣,飄著讓它就過去了

失敗與成功的整理術:失敗要遺忘,成功要牢記在心

面對失敗,只要從中找出原因與因應對策就足夠了,至於失敗帶來「難過」與「痛苦」的情感,就統統忘掉吧!

因為一再回想的話,會不斷強化我們的記憶,對於失敗的恐懼就會愈強烈,一旦又浮現失敗的念頭,就用「未雨綢繆法」及「慣性思考」將這些負面情感從大腦中排除出去。

另一方面,成功的經驗就要一提再提,加強與「成功」有關的記憶,增加自信心,同時減少不安及焦慮的情緒。

自己有時候會覺得忘記失敗好像是在逃避,不夠痛就不夠深刻,明明是件小事,也會很用力檢討自己,希望牢牢刻在大腦裡,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。

另外,對於成功,怕自己驕傲,已經學會的東西,做得好的事情,通常都刻意不提,當成一件小事隨風過。

沒想到從腦科學得角度,這恰恰適得其反,想起失敗只會讓自己除了更難過、退縮之外,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,忽略成功也只是讓自己無法培養自信心。

釐清問題及因應對策後,就大大方方忘記,不要好像背著罪責的十字架過生活,累死人了,有成功的事也好好鼓勵自己一番,說自己很棒吧!這樣感覺事情都合理多了。

逼自己處在壞的情境中,卻逃開好的情境,這是何苦呢!既沒效又令人沮喪,反而是惡性循環,不符人體運作邏輯。

抱怨要適可而止:只能講15分鐘

處理情緒不可以做的事:「一直發牢騷與抱怨」。

遇到不開心或心煩、遇到壓力與挫折,常就會想找人訴苦、找人安慰、找人取暖,好好抒發心情,適當的抒發可以調整情緒和紓解壓力,但一直講個沒完,反而是反效果。

前面有提,如果一直回想失敗難過的事,會增加對於失敗的記憶,加深難過、焦慮等負面情緒,延續失敗的影響,對於調整壓力沒有助益。

處理方式很簡單,難過的事稍微說一下就好,最多15分鐘就結束,總之就是不要把抱怨掛在嘴邊。

難過就一笑置之:就算是假笑也可以

處理情緒可以做的事:笑容」。

笑有消除壓力的效果,讓身體會切換為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狀態,從而使得大腦與身體放輕鬆,穩定身心,調整情緒。遇到失敗或痛苦的體驗,當作笑話來說就好了,就算是假笑、牽動嘴角也可以,大腦也會接收到笑的反應,就會運作活化起來。聽起來有點疑問,至少無害,試試也無妨吧。

最後的大絕招:「運動」與「睡眠」

書中提的最後一招:睡眠與運動,睡眠的功效在前面提過很多次了,簡言之就是一睡治百病。

可以增加工作記憶、紓解壓力,沒有想連調解情緒都有用,我自己覺得是精神好、體力好,覺得自己有力量,就會帶動讓情緒變好。

運動則是死馬當活馬醫,反正把自己弄得很累,累到馬上睡著,只要熟睡一場,就跟上面一樣,無論是怎麼樣的情緒,都會被整理好。

結論:好好使用大腦,從現在開始

《精準用腦》到這邊就摘要完了,書中還很貼心把全部的做法都整理成一張表,一目瞭然。

截自《精準用腦》p.255
截自《精準用腦》p.255

總之,要精準用腦,避免出錯,反覆提到的就是要「提高專注力」,核心原則在於

  • 「減少輸入不必要的雜訊」
  • 「專注單工不求多,一樣一樣來」
  • 「能洞悉自己的狀態及早處理」
  • 「好好睡覺與休息消除疲勞」

更簡單用一句話總結,就是「大腦斷捨離」

書籍介紹

書名:精準用腦 提升大腦效能、杜絕失誤的科學開光術

作者:樺澤紫苑

譯者:楊詠晴

出版社:楓書坊文化出版社

出版日期:2018/07

延伸閱讀

你知道大腦出錯的原因只有4個嗎?【精準用腦】讀書筆記#1

讀書都讀到哪裡去啦?提高輸入效能的4大重點!【精準用腦】讀書筆記#2

給讀到這裡的你
我是Vico,謝謝你在無邊無際的網路資訊裡看到這篇文章,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,希望看完之後能帶給你一點點收穫與慰藉,還有我衷心的祝福!

發表迴響